介壳虫是危害园林绿化植物的一种常见害虫,以下是对其种类、繁殖规律及防治措施的详细归纳:
一、介壳虫的种类及繁殖规律
草履蚧
寄主:法桐、国槐等园林植物。
繁殖规律:每年发生1代,以卵在地下越冬。次年2月开始孵化、上树,3月中旬为防治主要时期。
桑白蚧
寄主:碧桃、梨树、苹果、大叶黄杨等园林植物。
繁殖规律:每年发生2代,以第2代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。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,5月中旬和7月底分别为两代卵的孵化盛期。防治时期为3月中下旬及5月下旬、8月上旬。
紫薇绒蚧
寄主:紫薇、石榴等园林植物。
繁殖规律:每年发生2~4代,以末龄若虫在寄主枝干等缝隙内越冬。次年4月上中旬转移到枝条表面危害,6月上旬至7月下旬、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若虫孵化盛期。防治时期为4月中旬及6月上旬至7月下旬、8月中旬至9月中旬。
二、介壳虫的防治措施
人工防治
手工清除:使用棉签或牙签蘸取酒精或肥皂水等物质,逐个清除介壳虫。
高压水冲洗:使用高压喷水装置将介壳虫冲洗掉。
整形修剪:结合介壳虫生活习性,在冬季、早春结合修剪,剪除虫枝,对生长过旺、枝叶郁闭的枝条进行疏剪,改善通透性,将剪除的枝条集中销毁。
生物防治
引入天敌:如瓢虫、蜻蜓、金龟子等可以以介壳虫为食的昆虫,引入这些天敌来控制介壳虫的数量。
保护和利用天敌: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,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。
化学防治
喷洒生物农药:利用微生物、昆虫病毒、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洒,对介壳虫进行控制。
喷洒杀虫剂:选择有效的杀虫剂,按照使用说明对受虫害植株进行喷洒。但需注意,在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防护措施,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。
物理防治
黑灯诱捕:在介壳虫数量较多的地方放置黑色灯光,吸引介壳虫飞向灯光,然后用容器捕捉或将其溺死。
环涂粘虫胶:根据若虫上树危害的生物习性,可在早春在树干环涂宽度为10~20cm的粘虫胶,阻止若虫上树。
农业防治
清除病虫源:及时清除受虫害的植株及其周围的落叶杂草,减少介壳虫的滋生和繁殖。
移栽强健品种:选择抗虫性较强的品种栽培,降低介壳虫的危害。
综上所述,防治介壳虫需要采取综合措施,包括人工防治、生物防治、化学防治、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。在实际操作中,应根据介壳虫的种类、繁殖规律及危害程度,选择适合的防治方法和工具,合理使用农药,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。同时,定期监测和清除可能的虫源,以预防介壳虫的再次滋生。